与友人共商于事。
期间与一境外上市公司,相谈甚欢。
为使氛围更为融洽,“行业领先者、开创者”的溢美之词随口也就说出来了。
那位端庄沉静的女士一直侃侃而谈,不想这一赞美之下,就更为高亢。
“有媒体访问我们的CEO,问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我们CEO告诉记者,我们没有竞争对手....."
大家附和声中,我觉得应该让这位女士谦虚一点,毕竟我们是甲方需要付费购买他们的服务,如此下去他们会自以为竞争力很强。另外,她三十出头的年纪也需要一些更辽阔的视野。
于是,我坚定的说道:不能这样讲,CEO的这个视觉是高度不够的。
天下事,生生相克,山外有山。
企业界的美孚石油公司已经是全球标杆,论综合实力,在石油企业里已经独步江湖了,但要把企业的主要指标拆开看,美国国内一定还有做得更好的其他企业。美孚于是组建了速度、微笑和安抚三个小组,去找速度最快、微笑最甜和回头客最多的标杆,以标杆为榜样改造美孚遍布全美的8000个加油站。经过一番认真的寻找,三个标杆都找到了:速度小组锁定了潘斯克(Penske)公司,微笑小组锁定了丽嘉-卡尔顿酒店作为温馨服务的标杆,安抚小组把“家庭仓库”作为标杆,于是企业又再次焕发了生机。
当我们在业界没有竞争者的时候,其实还可以跨界学习。切不可在小有成绩之时,目中无人,忘了谦逊和静气。
想来这样的境界与圣人“为而不争”的思想还有遥远的距离。
夏有后羿(不是射日的那位),有百步穿杨之技,无论什么样的姿势从无失手,百发百中,夏王闻其威名,想一睹神技,为了有个彩头,定出赏罚之法:若射中靶心,赏黄金万两,若不中,消减一千封地。结果凝重的后羿一箭未中靶心,羞愧而去。有大臣解释:平日他无赌注压力,心情放松,水平自然正常,可当关系到切身利益,如何能平静呢。
看来但凡常人,在得失面前,难免显示出常人本色,发挥失常。要想避免患得患失之危害,须努力培养平常心,也许短期难以达成佛家所言“八风吹不动”,或兵家所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却也可以修炼到,使能力发挥到正常以上水平。
诚然,保持平常心的要诀就是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但这样有相当难度,却也有可以修炼的路径:
1、读几页唯心、唯意识的哲学:《般若波罗蜜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所有的物质都是不断变化,在量子显微镜下干净的水和大便是同一种光子,只是排列组合的方式有别。叔本华说“人生的钟摆,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也许只有居中的平常是常态。谁又能说的清楚,你眼前的那个杯子,是因为意志而出现的表象,还是因为由物质产生的意识,所以我们得承认那些心法和意志论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不要太物质、太功利,那就少了一份患得患失之心。
2、问问心理学:心理学认为如果你害怕一件事物,你就大声喊出来“我害怕你”,然后你将发现没有那么害怕和恐惧了,所以如果你有害怕和担心,不妨坦诚:“我很紧张,害怕说不好”“我有些紧张,害怕做不好”,试想也有大师第一次站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北大讲台上也坦率“我第一次登台,害怕了….”你须知道一旦说出自己的紧张,紧张和害怕立即就消失了。
3、鼓舞你的意志:告诉自己,自信满满的对自己说“高手不多”。用心做的,可以超越很多人,稻盛说,现场有神灵,你是直面一线和用心对待这些人这些事的,那会有如神助。“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你认为你行就一定可以!这时你就充满了力量。
4、调整你的身体:当你的身体能量不足的时候,是很难正常发挥,所以适当的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这些基本物质(为了减肥,脂肪类的你可以不取);适当运动,如果你有足够的能量得不到宣泄和发挥,冲动是魔鬼那会毁掉你,所以你要让运动消灭掉多余的能量。如果你的运动量不足,那会使你的抗压能力减弱,张力下降,所以适当运动一定是最好的方式;深呼吸,使大脑充氧,更有利于保持冷静。或者用手指或指甲掐、拧身体,可以分散注意力,也可以暂时摆脱担心和渴望的事情,迅速恢复平静。
5、告诉最坏的结果:当你设想了最坏的结果以后,就会轻视其造成的危害,如“怕什么,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哈哈”、“大不了被人笑话,但也不会笑死我吧”、“怕什么,输了,我还可以重来,东山再起呢”“这次输了,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当你对最坏的结果,表示轻视时,勇气就滋生了,让我们重温丘吉尔的那句话“勇气使危险减半”,当一个人滋生出无畏的勇气时,最坏的结果往往不会发生。
平常心很难,但离到达彼岸的般若还是有巨大的差距。修不到正果,做个正常人,拥有平常心,也许是可以的。
在大师百年诞辰之后,我们将影响德鲁克一生的几堂课整理出来,以誌怀念!
1995年在与日本企业家中内功对话时,德鲁克说:在我的生命中有7堂课,他们教育我怎样保持高效、持续成长、应对变化、打破常规、超越过去。
第一堂课:追求完美。1927年,18岁的德鲁克离开家乡奥地利来到德国的汉堡当学徒,同时也在汉堡大学学法律,不过,在那个年代,德鲁克读大学基本上是不用去听课的。德鲁克说,在1927年那个古老的年代,获得大学文凭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年定期交一点学费和在考试的时候露个面。
但是,那个古老的年代,汉堡的青年旅社、城市图书馆以及汉堡歌剧院却是对大学生免费开放的。德鲁克的第一堂课——音乐课也是受益于当时德国汉堡的这一制度,如果没有对于大学生免费的制度,当时一边做学徒一边读大学的德鲁克是不可能每周都去听歌剧的。
德鲁克听到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一出歌剧《福斯塔夫》。是晚,他完全为这出歌剧所震撼。当年威尔第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他的一段话:“在一辈子的音乐家生涯中,我努力追求完美,可惜一直失之交臂。我有责任要再试一次。”这在德鲁克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德鲁克一生写了40多本书。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
第二堂课:上帝看得见。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被委任为雅典的帕德嫩神殿制作雕像,但当菲狄亚斯向雅典市府索取薪酬时,会计刁难菲狄亚斯说:“你所做的雕像都是站在神庙的屋顶,并且神庙又是建在高高的山上,所有的人只能看到雕像的前面,而看不到雕像的背后,我只能付给你雕像前面的费用,而雕像的背后由于大家都看不到,所以我不能付给你那些钱。”
“你错了,”菲狄亚斯反驳说“上帝看得见。”
一语惊醒梦中人,菲狄亚斯的“上帝看得见”这句话成为德鲁克的座右铭,人们要不断追求完美,因为上帝会知道一切的。德鲁克过了80多岁之后,仍旧在构思、创作新的作品,努力做到更加完美,因为上帝在看着德鲁克。
第三堂课:终生学习。 1929年11月19日,德鲁克刚刚迎来自己的二十岁生日的时候,有一件喜事也同时落在他的头上,那就是德鲁克被汉堡最大一家报社录用,当了财经和外事报道的记者。
报社的工作时效性很强,早上六点钟开始工作,下午两点十五分就发稿,然后将成型的版本交给印刷厂印刷。在报社工作期间,德鲁克学会了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方法。之后的将近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德鲁克每个三至四年就会选择一门新的学科做研究,有统计学、中世纪史、日本的艺术、经济学等等包罗万象。
他对日本绘画甚为着迷,亦有深入研究,并曾写出专著《画笔的冒险:日本绘画》并在克莱蒙特大学帕蒙纳学院讲授了10年的东方艺术课。确实,一个管理学家,讲授东方艺术课,听起来觉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一想的确是德鲁克的成功之处。
德鲁克说:“这种学习方法不仅给我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也强迫我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我所学过的每门新学科,都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德鲁克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飞行者,而且飞出了高度和广度。
第四堂课:定期检讨。22岁的时候,德鲁克已经是报社的三个总编助理之一了。当时的总编大约50多岁,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和半年过后这样两个时间段里,总编都会花费一天半的时间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反省,从总结成绩开始,然后找到做得不够的地方,找出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在会议的最后两个小时里要拿出下半年的工作计划,要集中力量解决什么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团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什么新的东西?一周之后,每个人都需要向总编交一个计划报告。
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鲁克花了18个月的时间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并且写出了《公司的概念》一书。这个时候,德鲁克想到了总编辑曾经给他讲过的反省课。 此后,每年夏天,德鲁克都会抽出两周的时间,来回顾和反省过去的一年。看看那些地方还可能做得更好,哪些地方应该做而没有做,那些地方没有做好。然后,在提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德鲁克的这一反省的习惯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生命的结束为止,跨越60年。
第五堂课:高人指点。1933年,奥地利人德鲁克从德国的汉堡来到英国的伦敦,在一家小型的私人银行做经济师并兼任合伙人的执行秘书。在这里工作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银行的创始人找德鲁克谈话了:“你现在已经从原来的经济分析师提升为执行秘书,可是就仍然干的是经济分析师的活,到底执行秘书应该干什么?怎么才能做一个称职的执行秘书?很显然你没有做到。”
一开始德鲁克还接受不了,感到很恼火,慢慢地德鲁克意识到创始人是对的。
也就是从那以后,德鲁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工作风格。此后,每当担任一个新的职务时,德鲁克都会问自己,“为了在新的岗位上提升效率,我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德鲁克发现,他一生中变化了无数的职位和岗位,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
德鲁克总结自己做管理咨询50多年来的经验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那些被提拔起来的,担任新岗位的干将,没有几个人能够成功的。为数不少的人彻底失败,大多数人平平淡淡,成功者寥寥可数。
原因就在于他们往往是“新瓶装旧酒”,“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就变得平庸了。德鲁克说,没有人能够自己发现这些不足,一定需要有高人指点迷津。
第六堂课:反馈比较。1937年,德鲁克从英国来到美国。大约到了1945年的时候,德鲁克选修了三年的课程研修欧洲现代史,尤其是15世纪和16世纪。德鲁克发现,有两个欧洲机制成为推动欧洲发展的动力,一个是南方天主教的耶稣会,一个是北方新教的加尔文教会。两者的成功都归为同一个因素:目标和结果比对的学习方法。
每当一个牧师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或者是做某一项决策的时候,他们都会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写出来,9个月之后,他们会把实际的结果和原先的期待做比对,看看那些地方做得好,优势是什么?下一步要做什么,要改那些习惯?那些是没有做好的地方,那些是不擅长的地方?
发现这种目标与结果的比对方法之后,半个世纪以来德鲁克都是这么做的。德鲁克说,因为这样可以显示出什么地方需要提高、完善,最后也显示出一个人不能做什么,因此以后就不要逞强。知道个人的优势所在,知道怎样提高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所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七堂课:熊彼特的启示。经济学家熊彼特生前是德鲁克父亲的好友,早在1902年德鲁克的父亲一面是奥地利财政部的公务员,同时也在大学里讲授有关经济学的课程,而19岁的熊彼特就是听课的学生。在德鲁克父亲的印象中,熊彼特精力旺盛、傲慢自大、生硬粗暴、不可一世。
1950年1月3日,父亲带着德鲁克拜访了重病中的熊彼特,这时的熊彼特已经是一个66岁的老人,他对德鲁克的父亲说:“我现在已经明白,仅仅记住个人的著作和理论是远远不够了,除非一个人能够别人的生命带来不同,否则他做的也没有什么稀罕之处。”
要知道,熊彼特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看待人生的。德鲁克的父亲记得熊彼特在30岁的时候,风华正茂,刚刚发表了两部著作,其中就有《经济发展理论》。当时,熊彼特夸下海口说,他最想让人记住的是“欧洲漂亮女人最伟大的情人,欧洲最伟大的骑士——也许还是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五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1月8日,熊彼特离开了人世,终年66岁。
德鲁克永远不会忘记熊彼特和父亲的那次对话,他从中得到了三点启发:一、人必须自问,希望他人在自己身后记住他什么;二、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三、能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值得后人记住的事。